• 検索結果がありませ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シェ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Copied!
5
0
0

読み込み中.... (全文を見る)

全文

(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 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 的 要 求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教 学 内 容 1. 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 5 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 10 分 钟) 2.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 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 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 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 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 25 分钟) 3.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约 15 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 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 25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3.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 阴阳概括说明之?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2.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3.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4.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5.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6. 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4

(2)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 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 的 要 求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 学 内 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柜。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 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 10 分钟) 2. 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 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 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 15 分钟) 3. 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阳交感:阴阳 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 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 15 分钟) 4. 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 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联系。(约 10 分钟) 5. 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 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 程度时产生。(约 15 分钟) 6. 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 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 5 分钟) 7. 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 1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2.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 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阴阳交 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 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 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62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462 6. 孙广仁.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 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37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3)

章 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 的 要 求 1.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五行的特性。 4. 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教 学 内 容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 10 分钟)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 5 分钟)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 15 分钟) (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 5 分钟) (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 10 分钟) 2.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 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约 5 分钟)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②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方法 对事物进行归类,并说明相互关系和规律;③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方面。(约 5 分钟) 4.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约 15 分钟) 5.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 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约 1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2. 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②事物 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3. 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五行的 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66;79-83 3. 于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4-129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 6.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1-12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45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 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4)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 的 要 求 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教 学 内 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约 10 分钟)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约 10 分钟) 2. 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 5 分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 10 分钟) 3. 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 10 分钟) (2)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 10 分钟) (3)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约 5 分钟) 4. 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举例说明。(约 10 分钟) (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举例说明。(约 1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2. 难点:③制化与胜复规律;④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⑤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 3. 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 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3-2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6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4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4-97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72-476 6.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2-14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48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 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5)

目 的 要 求 1.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2. 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 学 内 容 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约 5 分 钟)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约 5 分钟)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确定病位;②判断轻重逆顺。(约 10 分钟)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④指 导针灸取穴;⑤情志相胜疗法等。(约 35 分钟) 2.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约 25 分钟) (1)注重宏观观察。 (2)注重整体研究。 (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4)强调功能联系。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 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③精气阴阳五行 诸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⑤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 3. 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 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④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 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⑤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5-32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6-109 3.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9-486 4.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4-147 5.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7-107 6.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4-16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4

参照

関連したドキュメント

[r]

瓦礫類の線量評価は,次に示す条件で MCNP コードにより評価する。 なお,保管エリアが満杯となった際には,実際の線源形状に近い形で

現状では、3次元CAD等を利用して機器配置設計・配 管設計を行い、床面のコンクリート打設時期までにファ

  池田  史果 小松市立符津小学校 養護教諭   小川 由美子 奥能登教育事務所 指導主事   小田原 明子 輪島市立三井小学校 校長   加藤 

種別 自治体コード 自治体 部署名 実施中① 実施中② 実施中③ 検討中. 選択※ 理由 対象者 具体的内容 対象者 具体的内容 対象者

CPP (Critical Peak Pricing), PTR (Peak Time Rebate) 等、 DR サービスの種類に応じて、. 必要な

意思決定支援とは、自 ら意思を 決定 すること に困難を抱える障害者が、日常生活や 社会生活に関して自

~計 ~ 計画 画の の基 基本 本理 理念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