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検索結果がありません。

课 题 组 名 单 课 题 组 组 长 : 赵 晋 平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对 外 经 济 研 究 部 副 部 长 研 究 员 ) 课 题 协 调 人 : 余 军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国 际 合 作 局 处 长 ) 课 题 组 成 员 : 赵 晋 平 ( 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シェア "课 题 组 名 单 课 题 组 组 长 : 赵 晋 平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对 外 经 济 研 究 部 副 部 长 研 究 员 ) 课 题 协 调 人 : 余 军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国 际 合 作 局 处 长 ) 课 题 组 成 员 : 赵 晋 平 ( 国"

Copied!
317
0
0

読み込み中.... (全文を見る)

全文

(1)

DRC-ESRI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发展趋势、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

课 题 组

(2)

课题组名单

课题组组长: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课题协调人: 余 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处长) 课题组成员: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苏 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余 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处长) 尹德挺(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教授) 刘 洁(北京联合大学讲师)

(3)

目 录

总报告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

摘 要 ... 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1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老龄社会标准 ... 1 (1)“老年人”的界定 ... 1 (2)“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统计口径 ... 5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 ... 8 (1)历史演变 ... 8 (2)现状特点 ... 14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 22 (1)直接影响因素: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 ... 23 (2)间接影响因素:工业化、城市化、人口惯性等方面的综 合影响 ... 34 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40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机制探讨和文献研究 ... 47 1、影响机制的理论探讨 ... 47 (1)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49 (2)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 54 (3)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 ... 58 2、人口老龄化经济后果的文献综述 ... 61 三、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65

(4)

1、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异及其分类 ... 65 (1)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异 ... 65 (2)中国老龄化地区类型划分 ... 66 2、不同类型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68 (1)人口老龄化与人均 GDP 的相关关系分析 ... 70 (2)人口老龄化与人均 GDP 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分析 ... 78 3、小结 ... 82 四、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社会敏感问题研究 ... 84 1、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中国真的是“民工荒”了吗? ... 84 (1)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未来中国分省“用工荒”形势分 析 ... 84 (2)基于就业调查的中国分省“用工荒”形势分析 ... 93 (3)小结... 96 2、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能在应对老龄化上发挥主要作用吗? ... 97 五、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政策 ... 99 1、消除城乡制度壁垒,促进社会融合,以形成中国内部的劳动力资 源合理有序流动,保持发达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使用上的优势,确保 国家保持经济活力... 99 2、调整教育结构,挖掘人力资本潜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 率 ... 100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资本市场建设,形成新的储蓄动机 ... 101 4、以老年人社会需求为导向发展老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101 5、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尽量降低对人口老龄化的负面风险 .. 102 6、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养老问 题 ... 103 参考文献... 104

(5)

专题报告一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中国正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113 (一)粗放和数量扩张为主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因分析………113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然性……… 116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119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119 二、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展望………122 (一)人口老龄化条件下中国人力资源供给潜力分析………122 (二)中国中长期发展具备的其它条件分析………123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重点………134 (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134 (二)加快规划发展老年产业………136

专题报告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对日本面向中国出口的影响………139 1、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趋势及其结构特点………139 2、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品市场需求的影响………141 3、关于中国从日本资本品进口增长形势估计………144 4、中国从日本的医药品进口增长形势………146 二、对日本企业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影响………147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概况………147 2、日本制造业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老龄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证 分析………148

(6)

3、关于日本制造业对华直接投资动向的若干结论………152

三、对日本在华服务业投资和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154

1、对日本对华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154

2、对日本对华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157

(7)

1

摘 要

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迅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中国目前 这样的发展阶段全面而深远。但这些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依托第六 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本部分对此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了以下四 方面研究: 第一,定性分析了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机制:首先, 人口老龄化通过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及其劳动参与率、退休人口 劳动参与率等指标,作用于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 结构,其中,受到老龄化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等 因素,也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其次是老龄化通过影响国民储 蓄和消费,作用于国内投资,影响资本形成,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 和产业结构,其中,受到老龄化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金融 市场等因素,也会对储蓄和消费产生影响;最后是老龄化通过影响 40-49 岁人口比例,作用于全要素劳动力贡献率,进而影响全要素 生产力,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 第二,说明人口要素必须统筹考虑,老龄化国家层面的总体情 况不能指导大国的对策,并专门研究了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别及其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的省际差 别,大致规律是: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要明显慢 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从老龄化和经济贡献的区域差异 来看,如果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六个省级行政

(8)

2 区老龄化速度能够延缓,那么从国家全局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还 可维持更长的时间,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更 多的缓冲时间及更大的调整空间。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快速的人口 老龄化问题要依赖于加强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来应对。 第三,本研究还专门回答了若干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①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②中国真的是“民工荒”了吗?③放 开计划生育政策能在应对老龄化上发挥主要作用吗?对这些问题, 本课题组认为:(1)在 2015 年左右,我国六大经济强省劳动年龄 人口规模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为其服务的六个人口流出大省依然 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能够为其提供人力支撑,六大经济强省乃至整 个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潜力依然强劲;(2)但在 2020 年左右,我 国六大经济强省和及为其服务的六个人口流出大省,绝大部分省市 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六大经济强省劳动 年龄人口的存量和增量都会受到影响。届时是否会出现用工荒问题, 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决定的用工需求; (3)中国目前表现出来的“用工荒”不是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结果。 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并不代表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这是以前低成本 使用劳动力的一种合理回归,同时也受到物价上涨、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等因素的驱动;(4)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有 关,但不是唯一原因;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建国初期的高生育水 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以及近 30 年来生育率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一二十年的人口老龄化与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育高峰

(9)

3 是密切相连的;目前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会形成社会老少负担 “两头沉”的状况,且不利于缓解我国长期的人口老龄化;完善和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部分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但作用微弱。应 对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主要靠完善相关社会政策。 第四,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利用六普数据进行情景分析,就 中国应对老龄化给出了基本方针和具体对策。基本方针是将中国发 展为与日本类似的又富又老的国家,对策是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 基础上统筹调整相关社会政策。按应对老龄化的效果,这个政策调 整涉及六方面:(1)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以 改善居家养老条件为主妥善解决城乡养老问题;(2)消除城乡制度 壁垒,促进社会融合,以形成中国内部的劳动力资源流动状态,保 持发达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上的优势,确保国家整体上保持 经济活力;(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资本市场建设,形成新的储蓄 动机;(4)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降低对人口老龄化的负面风险。 (5)以老年人社会需求为导向发展老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6)调整教育结构,挖掘人力资本潜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 动参与率。 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 化过程。自 19 世纪中叶法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后,生育率 和死亡率下降的浪潮不断推动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后, 瑞典、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发展 到 20 世纪末,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相继迈

(10)

4 入老龄化社会。2003 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人口署的世界人口 报告显示,全世界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0%,世界人口总体已 经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全世界的蔓延和发展, 有研究指出,1950-2050 年是人类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年“人口 世纪”,即前 50 年为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时期,后 50 年则是人口老 龄化快速发展时期1。可以预见,21 世纪将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 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发生深刻变革。 按国际标准,中国已于 1999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 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此时的中国,是在人口转变、社会转 型、经济转轨的同时迎来了“银发浪潮”,这也被称为“未富先 老”,即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 老功能不足等严峻形势下,迎来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规模空前、速度 罕见的人口老龄化。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 过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国情,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稳 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人口 老龄化的历史演进轨迹、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关 键影响,从而正视挑战,化解风险,把握机遇,成就未来。 1 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论理”,《人口与开发》(日文),1999 年第 1、2 期。

(11)

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老龄社会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对于人 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的演 变过程。在此过程之中,“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 以及“老龄社会”的判定标准,是所有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历史起点 和逻辑起点。 (1)“老年人”的界定 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衰老,具有不可逆性。 由于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和角色作用的不同,老年人的标准可以从 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来衡量。若从生理年龄进行简单划 分,可以将老年人分为“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两类,其中对 “低龄老人”以及“高龄老人”的界定分别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 龄化的判定标准。 第一,“低龄老人”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判定一个人口是否进入老龄化状态的一个 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对于低龄老人起始年龄的划分标准有两个: 一个是 60 岁,另一个则是 65 岁。关于人口老龄化标准的研究最早 可以追溯到 1900 年,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尔发表的《人口类型》一 书,桑德巴尔根据年龄结构和人口增长率将人口类型分为增长型、

(12)

2 静止型和缩减型三个类型,将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定为 50 岁2,那 时对老年人口的划分主要着眼于能否生育。1956 年,联合国出版的 《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将 65 岁作为老年起点,而在 1982 年召开的“首届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和 2002 年召开的第二届 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都将 60 岁和 60 岁以上的人统一划为“年长人”, 公布的全球老年人口数据为 60 岁及以上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 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形势和特点。总体来看,目前国际上以 60 岁或 65 岁作为低龄老人的通用标准,这两个起点年龄可在不用研究目的 和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性使用。 关于中国的老龄化标准,中国学术界也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 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60 岁和 65 岁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 比较,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还相对较少,若 以 65 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老龄起点并不能反映这些国家真实的人口 年龄结构情况,而以 60 岁作为老龄起点能够,则更能精确反映发展 中国家的年龄结构3。邬沧萍与杜鹏认为中国普通工人的退休年龄 为男性 55 岁,女性 50 岁,干部的退休年龄为男性 60 岁,女性 55 岁,若以 65 岁为标准来划分,则会将大批的退休老年人口划分为劳 动年龄人口,并由此低估老年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 他们认为以 60 岁作为中国的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比较合理4。还有 学者从人口寿命的角度提出,老年人口的标准应低于人口平均预期 2杜鹏,“老年人口划分标准问题”《人口研究》,1992 年第 2 期。 3刘长茂:《人口老化标准研究》,《人口学刊》,1991 年第 3 期。 4邬沧萍,杜鹏:《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再认识》《中国人口科学》,1992 年第 3 期。

(13)

3 寿命 10 岁左右,由于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在 2000 年刚刚超过 70 岁, 因此中国的老年人口标准应为 60 岁5。不过,便于与国际接轨,中 国在学术研究、政府文件和报告等领域,根据实际情况,公布 60 岁 及以上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状况。例如,在法律上,《中华人 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对老年人的定义是 60 周岁以上 的公民;在全国及各地老龄委发布的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老 年人口的界定也是 60 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及 各类出版物,如《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 普查资料等,自 1990 年起,老年人口统计口径为 65 岁及以上人口,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 1996 年开始提供年龄结构概要 统计,而 2006 年以后开始增设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指标;民政部 《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自 2007 年起,同时公布 60 岁和 65 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资料,而在 2006 年以前仅公布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资 料。 总体来看,在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例数据相对比较 连续,因此,在学术和政府报告衡量人口老龄化时“65 岁及以上人 口比例”这一指标被广泛使用。 第二,“高龄老人”的界定。 长期以来,对于高龄老人起始年龄的划分标准有两个:一个是 80 岁,另一个则是 85 岁。在阿根廷召开的第五届全球老龄问题大 会上,专家们重新确定了老龄的年龄阶段,即在第一年龄段(幼、 5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人口学刊》,2004 年第 5 期。

(14)

4

少年成长期)与第二阶段(青、壮年时期)的基础之上,将老年阶 段划分为第三年龄段(低龄老人时期)和第四年龄段(The Fourth

Age)(高龄老人时期)。

新提出的低龄老人(the young old),其年龄从 65 岁到 85 岁。 在这一阶段里,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社交活动和户外运动能力保 存完整,故又被称为“户外活动型老人”。高龄老人(the oldest old)则是指 85 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部分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老以 及疾病的困扰而造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步丧失,甚至卧床不起, 因此,又被称为“户内生活型老人”。这种年龄的划分并不是一种 刚性的界定,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它依所在国家和地区 的健康状况而定。一些发展中国家,老年阶段开始得早,结束得也 早,而在发达国家,老年阶段开始和结束都要相对晚一些。值得注 意的是,在高龄阶段,甚至在百岁以上年龄阶段,老年人健康状况 的异质性同样存在6,一部分老人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能 力,而一些老人却已经长期卧床。 Paul 等学者对老年人年龄阶段划分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界定 标准。他们指出可以运用群体定义法(Population-based)和个体定 义法(Individual-based)两种方法来划分第三年龄段和第四年龄段7 在群体定义法中,高龄老人的起始年龄是:同一出生队列到达该年 龄时,50%的队列成员已经死亡。按照这个标准,发达国家高龄老 6

Buono, M.D., Urciuoli, O., & Leo, D.D. Quality of life and longevity: a study of centenarians. Age and Aging, 1998,27, 207-216

7Paul B. Baltes, Jacqui Smith, New frontiers in the future of aging: From successful aging of the young old to the

(15)

5 人的起始年龄是 75-80 岁,而发展中国家略低于此标准;群体定义 法中高龄老人起始年龄的另一种界定标准是:同一出生队列在排除 了 50 岁或 60 岁以前死亡的成员后,剩余队列成员中 50%发生死亡。 按照这个标准,发达国家高龄老人起始年龄是 80-85 岁,而发展中 国家同样稍低于此年龄;个体定义法定义高龄老人起始年龄,其理 论目的在于估计个体的最大寿命而不是估计总体的平均寿命。目前 实践中发现个体的最大寿命在 80 岁-120 岁之间。这样,对于不同个 体而言,他们各自的高龄期就有所不同。有些人也许在 60 岁就进入 了高龄阶段,而某些人则是在 90 岁以后才进入。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群体定义法对 发展中国家高龄老人起始年龄的界定标准——80 岁8 (2)“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统计口径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比例不 断上升的过程。西方人口学界对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of Ageing)相 对认同的定义为: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 是指人口年 龄结构的变化9。1986 年,中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 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 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10。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人口老 龄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 8尹德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多层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9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辞典”,《人口译丛》,1982 年第 3 期。 10刘铮,《人口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80 页。

(16)

6 人口老龄化;二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11 1956 年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对人口年龄结 构类型的解释是:“如果人口可以被硬性地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 老年型人口的话,年轻型则是指 64 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低于 4% 的比例,成年型指这一比例在 4%-7%之间,老年型指这一比例超过 7%的人口”,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标准是由联合国提出的 一般统计标准,即如果一国或地区 65 岁及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总人口的 7%、或 60 岁及 60 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10%,则认为 该国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如表 1-1 所示)。 表 1-1 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 类型 0-14 岁人口 比例(%) 60 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65 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老少比(%) 年龄中位 数(岁) 年轻型 >40 <5 <4 <15 <20 成年型 30-40 5-10 4-7 15-30 20-30 老年型 <30 ≥10 ≥7 >30 >30 注:老少比=(65 岁以上人口数 / 0-14 岁人口数)Χ100%。 数据来源: 在监测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除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指标外,人 口老龄化速度的衡量指标同样重要。人口老龄化速度一般采用老年 人口比例或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变化率即增长速度来表示,如一定时 期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百分点数或提高百分比,人口年龄中位数提 高的年龄数等。还有一种反映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指标是以老年人口 比例或人口年龄中位数提高一定数量所需时间(年)来表示的。根 11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人口学刊》,2004 年第 5 期。

(17)

7 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口老龄化监测的指标体系除包括表 1-1 所列指标外,还可包括高龄老人规模、百岁老人规模、老年人口系 数、少儿人口系数、长寿系数、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老年人口 年增长率、老龄化率、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 7%到 14%所需 年等指标(如表 1-2 所示)。 表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监测指标体系表 项目 指 标 单位 指标说明 数据采集 老 龄 化 程 度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 万人 反映老年人口规模 公安年报、统计局 每年人口变动调查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 万人 反映老年人口规模 统计局每年人口变动调查 高龄老人规模 万人 80 岁及以上人口 公安年报、统计局 每年人口变动调查 百岁老人规模 万人 100 岁及以上人口 同上 老年人口系数 % 60 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 同上 少儿人口系数 % 0-14 岁人口/总人口 同上 老少比 % 老年人口/少儿人口 同上 人口年龄中位数 岁 此年龄以上、以下各占 一半人口 每 10 年人口普查 每 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 长寿系数 % 80 岁及以上人口/60 岁 及以上人口 公安年报、统计局 每年人口变动调查 老年抚养比 % 60 岁及以上人口/15-59 岁人口数 统计局每年人口 变动调查 总抚养比 % 少儿负担比+老年负担 比 同上 老 龄 化 速 度 老年人口年增长率 % 年内新增老人数/老年 人口年平均数 公安年报、统计局 每年人口变动调查 老龄化率 % 60 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 /总人口增长率 同上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 重由 7%到 14%所需年 年 反映老龄化速度 —— 注:公安年报数是户籍老年人口资料,统计局每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是常住老年人口资料。 此外,人口学界还将 60 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 10%-19%之间 时定义为“低度老龄化”,20%-29%为“中度老龄化”,30%及以

(18)

8 上为“高度老龄化”(如表 1-3 所示)。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学者 田雪原提出,按照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程度不能超过发达 国家的平均水平,进入 21 世纪,65 岁以上的老人比重不能超过 26%,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警戒线”12。 表 1-3 老龄化类型的划分(单位:%) 老龄化类型 60 岁及以上 低度老龄化 10-19 中度老龄化 20-29 重度老龄化 ≧30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 (1)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历次 人口普查的年龄金字塔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 60 余年时间里,中国 人口经历了由年轻型向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过程(如图 1-1 所示),即从总人口中少儿年龄段、劳动年龄段和老年段各自的人 口比例以及年龄中位数等指标来看,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十几年中呈 现人口年轻化的特点,而中国人口逐步老龄化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 陆续开始,并在 1999 年左右真正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12田雪原,‘只生一个’生育政策出台始末”,《京华时报》,2009-12-8。

(19)

9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年龄金字塔 图 1-1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及 1%人口抽样调查人口年龄金字塔 由表 1-4 统计可知,中国在 1999 年跨入老龄社会以后人口老龄化 不断加速发展。从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来看,由 2000 年的 7.0%上 升到至 2010 年的 8.9%,十年间提高了 1.9 个百分点;从 60 岁以上老 年人口比例来看,老龄化程度提高得更快,由 2000 的 10.3%提升到 中国1953年普查人口金字塔 (%) 8 6 4 2 0 2 4 6 8 0-4 10-14 20-24 30-34 40-44 50-54 60-64 70-74 80-84 90+ 年 龄 男性 女性 中国1964年普查人口金字塔 (%) 8 6 4 2 0 2 4 6 8 0-4 10-14 20-24 30-34 40-44 50-54 60-64 70-74 80-84 90+ 年 龄 男性 女性 中国1982年普查人口金字塔 (%) 8 6 4 2 0 2 4 6 8 0-4 10-14 20-24 30-34 40-44 50-54 60-64 70-74 80-84 90+ 年 龄 男性 女性 中国1990年普查人口金字塔 (%) 8 6 4 2 0 2 4 6 8 0-4 10-14 20-24 30-34 40-44 50-54 60-64 70-74 80-84 90+ 年 龄 男性 女性 中国2000年普查人口金字塔 (%) 8 6 4 2 0 2 4 6 8 0-4 10-14 20-24 30-34 40-44 50-54 60-64 70-74 80-84 90+ 年 龄 男性 女性 中国2005年1%抽样调查人口金字塔 (%) 8 6 4 2 0 2 4 6 8 0-4 10-14 20-24 30-34 40-44 50-54 60-64 70-74 80-84 90+ 年 龄 男性 女性

(20)

10 2010 年的 13.3%,十年中提高了 3 个百分点。由于这些年老年人口比 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总人口增加的抵消影响,因此,老龄人口数量的 增长率实际上更快,老年抚养比也由 2000 年的 9.9%提升到 2010 年的 11.9%。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 2010 年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 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1965 年左右的总体水平,但是中国人口老 龄化的速度要明显当时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表 1-5 所示)。 表1-4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年龄结构指标 年份 0-14 岁少 儿人口比 例(%) 15~64 岁 劳动年龄 人口比例 (%) 65 岁+ 老年 人口(亿) 65 岁+ 老 年比例 (%) 60+ 岁老年 人口 (万人) 60+ 岁老年 比例(%) 老年抚养 比(%) 年龄中位 数(岁) 1953 36.3 59.3 0.262 4.41 7.7 22.7 1964 40.7 55.7 0.247 3.56 7.1 20.4 1982 33.6 61.5 0.499 4.9 8.1 8 22.9 1987 0.597 5.4 8.3 1990 27.7 66.7 0.637 5.6 8.4 8.3 25.3 1995 0.751 6.2 9.2 1996 0.783 6.4 9.5 1997 0.809 6.5 9.7 1998 0.836 6.7 9.9 1999 0.868 6.9 10.2 2000 22.9 70.0 0.882 7.0 10.3 9.9 30.8 2001 0.906 7.1 10.1 2002 0.938 7.3 10.4 2003 0.969 7.5 10.7 2004 0.986 7.6 10.7 2005 1.006 7.7 14408 11.03 10.7 2006 1.042 7.9 14901 11.3 11.0 2007 1.064 8.1 15340 11.6 11.1 2008 1.096 8.3 15989 12.0 11.3 2009 1.131 8.5 16714 12.5 11.6 2010 16.6 74.53 1.189 8.9 17765 13.3 11.9 —— 数据来源:1、本表 1953、1964、1982、1990、2000 年普查数据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年龄别人 口数汇总计算,2010 年数据由“六普”主要数据公报提供;其余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年 9 月(下同)及http://www.ststs.gov.cn。 注:1、表中“—”标志缺失。 2、本表数据均不含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金澎、马组岛屿人口。

(21)

11 表 1-5 世界人口老龄化水平(60+人口比例)变化(单位:%) 年份 英国 日本 澳大利亚 美国 法国 瑞典 世界 发达国家 和地区 欠发达国家 和地区 1950 15.5 7.7 12.5 12.5 16.2 14.9 8.1 11.7 6.4 1955 16.2 8.1 12.4 13.1 16.3 15.8 8.1 12.1 6.3 1960 16.9 8.8 12.2 13.3 16.9 17.3 8.1 12.7 6.1 1965 17.6 9.6 12.2 13.5 17.6 18.3 8.2 13.5 6 1970 18.8 10.6 12.3 14.1 18.1 19.6 8.4 14.6 6.1 1975 19.7 11.7 12.8 14.8 18.3 21 8.5 15.5 6.1 1980 20 12.8 13.6 15.6 17.3 21.9 8.5 15.5 6.3 1985 20.7 14.6 14.8 16.4 18.3 23.6 8.8 16.5 6.5 1990 20.8 17.4 15.5 16.6 19.3 22.8 9.1 17.7 6.7 1995 20.7 20.4 16 16.3 20.3 22 9.4 18.4 7.1 2000 20.8 23.3 16.7 16.2 20.7 22.1 9.9 19.5 7.5 2005 21.3 26.5 17.6 16.7 20.9 23.3 10.2 20.1 8 2010 22.7 30.5 19.5 18.2 23.2 25 11 21.8 8.6 2015 23.3 33 21.2 20.1 25.2 25.9 12.2 23.6 9.8 2020 24.2 34.5 22.9 22.3 27.1 26.7 13.4 25.5 11 2025 25.8 36 24.3 24.2 28.9 27.8 14.9 27.4 12.5 2030 27.2 37.9 25.3 25.3 30.4 28.9 16.5 28.8 14.2 2035 27.8 40.7 26.2 25.9 31.6 29.6 18 30.1 15.8 2040 27.8 42.5 26.3 26.3 31.9 29.6 19.1 31 17.1 2045 28.2 43.7 26.4 26.8 32.3 29.6 20.4 31.9 18.5 2050 28.8 44.2 26.4 27.4 32.6 30.2 21.9 32.6 20.2

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Version,United Nation, 2009.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 段:13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实行计划生育之前的年轻型人口(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20 世纪 50 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 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生育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老 年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婴儿的增长幅度,因而老年人口的比 例并未处于上升状态。这期间人口的增长完全处于一种无计划发展 13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人口学刊》,2010 年第 5 期。

(22)

12 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纪 60 年代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特 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等若干因素使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导致人口 死亡率猛增,出生率大幅下降,老年人口的数量急剧减少,在总人 口中的比例比解放初期明显下降。1964 年进行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显 示,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 3.56%,与 1953 年第一次普查相比有所 下降。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在 60 年代中后期,人口出生率和人口 增长率都出现了新高峰。正是由于出生率的高速增长,导致低年龄 段的人口膨胀,使得老年人口比例并未有明显的提高。根据人口金 字塔的基本类型,这个阶段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 第二阶段是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过渡,并开始迈 向年老型(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中 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府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 计划生育的号召,尤其是 1978 年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力 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老年人口稳步增加,人口从建国 初期的高速自然增长进入有计划的减速增长时期,中国开始向人口 老年型社会迈进。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 经济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振兴了中国经济,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进 一步深入实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直线上升,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趋势进一步加快。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 岁人口的比 例为 33.59%,而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 4. 91%。 第三阶段是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年老型的过渡(20 世纪 90

(23)

13 年代至 21 世纪初)。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中国已于 1999 年进入了 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第四阶段是人口年龄结构年老型的调整与回归(21 世纪初以后)。 国务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6 年发表的《中国城乡老年人 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2000 年到 2006 年,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 人口从 1.26 亿增长到 1.49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10.3%提高到 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相当于欧洲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 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 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 倍。人口老龄化的调整与回归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2000 年到 2015 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 快;二是 2015 年到 2030 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数量也出 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人口总扶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双双冲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预测 表明,2020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 1.69 亿,比重为 11.63%;三是 2030 年到 2050 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 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老年人口比例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预测表明,2050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口将达到 3.24 亿,比重为 22.57%。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 成为 21 世纪中国的重要国情,其带来的各种挑战已大大超过了 20 世纪对老龄问题的预期,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促 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突出问题。

(24)

14 (2)现状特点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以下几大显著特点: 第一,规模化。2000 年,中国 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 8838 万人, 占全国人口的 7.0%,占世界老龄人口的 21.4%;60 岁以上人口占全国 人口的 10.33%,是世界老龄人口规模最多的国家,而在 2010 年,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了 11883 万,占全国人口的 8.9%;60 岁以上老 年人口达到 17765 万,占全国人口的 13.3%(如图 1-2 所示)。目前, 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已经突破千万,老年抚养比不断提升(如表 1-6 所示),依然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规模超过 1 亿的国家。 0.26 0.25 0.50 0.60 0.64 0.75 0.88 1.01 1.10 1.18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1953 1954 1982 1987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2010 图 1-2 中国老龄人口(年龄65 岁)总量(亿人) 表 1-6 中国不同年龄划分标准下的抚养比(单位:%) 不同标准 0-14, 15-59, 60+的标准 0-14, 15-64, 65+的标准 年份 1990 年 2010 年 2030 年 1990 年 2010 年 2030 年 总抚养比 58 50 68 50 41 50 老年抚养比 14 19 39 8 12 24 不同标准 0-14, 15-64, 65+的标准 0-19, 20-69, 70+的标准 年份 2050 年 2070 年 2090 年 2050 年 2070 年 2090 年 总抚养指数 62 71 75 60 68 70 老年抚养指数 37 47 51 28 37 39 资料来源:李建新,“倒金字塔理论与 21 世纪中国老龄社会”,《中国人口科学》,2000 年第三期。 第二,快速老龄化。65 岁以上人口比例由 7%增长到 14%,法

(25)

15 国用了 115 年,美国用了 69 年,瑞士用了 50 年,英国用了 45 年, 日本用了 26 年,日本是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由 7%增长到 14%将用 27 年时间,中国老龄化速度 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快的一个国家。此外,老龄化指 数(老少人口比)从 1990 年的 20.2%上升到 2010 年的 53.4%,上升 速度非常迅速。 表 1-7 一些国家 65 岁以上年龄人口比重从 7%上升到 14%所需年数 国家 老龄化时期 所需年数(年) 发达国家 法国 1865-1980 115 瑞典 1890-1975 85 美国 1944-2013 69 英国 1930-1975 45 西班牙 1947-1992 45 日本 1970-1996 26 发展中国家 中国 2000-2027 27 新加坡 2001-2028 27 智利 2000-2025 25 泰国 2003-2025 22 巴西 2011-2032 21 哥伦比亚 2017-2037 20

数据来源:West and Kinsella (1998). The Economics of an Aging Society,2004,第 17 页。

第三,“未富先老”,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老龄化进程。与世界 其他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跟不 上老龄化进程,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极大。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

(26)

16 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 1 万美元以上,而中国开始人口老 龄化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 1000 美元,2010 年中国人均 GDP 不 足 4500 美元,排世界第 94 位。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老年人 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的超前、快速发展将给中国有效应对人口老 龄化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据联合国估计,到下一代,中国的老龄化 问题将比 20 世纪的欧洲严重,届时,中国将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 下应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出自己数倍的国家类似的问题。 表1-8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老龄化进程 年 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万人)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1978 381 —— —— 1979 419 —— —— 1980 463 —— —— 1981 492 —— —— 1982 528 4991 4.9 1983 583 —— —— 1984 695 —— —— 1985 858 —— —— 1986 963 —— —— 1987 1112 5968 5.4 1988 1366 —— —— 1989 1519 —— —— 1990 1644 6368 5.6 1991 1893 —— —— 1992 2311 —— —— 1993 2998 —— —— 1994 4044 —— —— 1995 5046 7510 6.2 1996 5846 7833 6.4 1997 6420 8085 6.5 1998 6796 8359 6.7 1999 7159 8679 6.9 2000 7858 8821 7.0 2001 8622 9062 7.1

(27)

17 2002 9398 9377 7.3 2003 10542 9692 7.5 2004 12336 9857 7.6 2005 14185 10055 7.7 2006 16500 10419 7.9 2007 20169 10636 8.1 2008 23708 10956 8.3 2009 25608 11309 8.5 2010 29992 11883 8.9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元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65岁及 以上人 口比重 图1-3 中国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历史变化 第四,城乡老龄差异化。从城乡分布来分析,由于中国城市化 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移流动到城镇,使农村人口老 龄化速度和程度都高于城市,农村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早在 1982 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农村 60 岁以上人 口比例为 7.8%,比城镇高出 0.7 个百分点,到 2005 年,这一差距进 一步拉大,农村达到 13.7%,城镇仅为 12.1%,两者相差 1.6 个百分 点(如表 1-9 所示)。目前,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 15.4%,比全国 13.26%的平均

(28)

18 水平高出 2.14 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14,由于中国农村应 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弱于城市,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表1-9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比例差异状况(单位:%)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60岁以上 人口比例 7.8 7.1 8.7 8.2 10.9 9.7 13.7 12.1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以及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此外,近些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快于城镇。在 1982 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的比例为 6.5%,略低于城 镇 7.2%的水平,到了 1995 年则超出城镇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水平, 达到 8.5%(见表 1-10)。此后,农村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的比例一 直呈上升趋势,并大大超出城镇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水平。“五普” 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已占到了 9.5%,约高出城 镇 1 个百分点。据预测,到 2030 年,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水 平将达到 14.4%,高出城镇 3.4 个百分点,到本世纪中叶 2050 年时, 农村地区老年人口中的高龄老人的比例将占到四分之一强,达到 26%,即每四个农村老年人口中就有一个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 农村老人高龄化问题更加严峻15 表 1-10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年份 年龄组 14棕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中国社会报》,2011年9月23日。 15张恺悌等主编,《中国农村老龄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年,第 8-9 页。

(29)

19 60-69 岁 70-79 岁 80 岁及以上 1982 年 63.5 30.0 6.5 1987 年 62.0 30.5 7.5 1990 年 62.0 30.3 7.7 1995 年 60.0 31.5 8.5 2000 年 57.7 32.8 9.5 2005 年 55.5 33.7 10.8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与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载于张恺悌等主编,《中国农村老龄政策研究》,中国 社会出版社,2009 年,第 8 页。 在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失能率明显高于城镇,养老和护理压力十 分巨大。2000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 799 万人,2006 年增加 到 940 万人,其中城市由 154 万人增加到 194 万人,农村由 645 万人 增加到 746 万人;半失能老年人同期由 1461 万人增加到 1894 万人, 其中城市由 260 万人增加到 370 万人,农村由 1201 万人增加到 1524 万人(如表 1-11 所示)。也就是说,农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由 2000 年的 1846 万人增加到 2270 万人。2008 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 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本次调查结果,60 岁及以上人群 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 31.1%,其中:城市 26.0%,农村 33.8%。与 2003 年相比,城市老年人口失能率没有变化,农村地区略有增加。 表 1-11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变化(2000—2006 年) 2000 年 2006 年 全国 城市 农村 全国 城市 农村 60+老年人口(万人) 12998 4441 8557 14657 3856 10801 失能老年人口(万人) 799 154 645 940 194 746 失能率(%) 6.1 3.5 7.5 6.4 5.0 6.9 资料来源: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 第五,空间分布不均衡化。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社会

(30)

20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 平衡性,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 东阶梯性上升。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间的区域分布来看,东中 西三大区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区域在 1992 年就步入了人口 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最高,2006 年的平均老年人口系数 达到 10%;中部地区则在 2002 年进入;西部地区最晚,2004 年才 以 7.02%的水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表 1-12 各省、市、自治区与全国 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单位:%) 年份 1990 2000 2010 北京 6.35 8.42 8.71 天津 6.46 8.41 8.52 河北 5.81 7.05 8.24 辽宁 5.68 7.88 10.31 上海 9.38 11.46 10.12 江苏 6.79 8.84 10.89 浙江 6.83 8.92 9.34 福建 5.07 6.69 7.89 山东 6.20 8.12 9.84 广东 5.93 6.17 6.75 海南 5.41 6.74 7.80 山西 5.39 6.33 7.58 吉林 4.52 6.04 8.38 黑龙江 3.78 5.56 8.32 安徽 5.41 7.59 10.18 江西 5.09 6.27 7.60 河南 5.83 7.10 8.36 湖北 5.50 6.42 9.09 湖南 5.60 7.47 9.78 重庆 —— 8.01 11.56 四川 5.71 7.56 10.95 贵州 4.61 5.97 8.75 云南 4.90 6.09 7.63 西藏 4.63 4.75 5.09 陕西 5.15 6.15 8.53 甘肃 4.06 5.20 8.23

(31)

21 青海 3.07 4.56 6.30 宁夏 3.51 4.47 6.41 新疆 3.91 4.67 6.19 内蒙古 4.01 5.51 7.56 广西 5.42 7.30 9.24 全国 5.57 7.10 8.87 数据来源:1990 年、2000 年数据来源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 年数据来源于《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 第六,高龄化。通常认为,80 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社会实践及中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中国将 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 年中国高龄人口为 801 万,2000 年达 1201 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3.6%。据推测,到 2050 年 65 岁以上老 龄人口将增加到 33 578 万,比 2000 年增加 2.81 倍,高龄老年人口 将达到 1 亿人,比 2000 年增加 7.18 倍。由此可见,高龄老年人口 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人的大量出现,意味 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大幅增加,多数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人口群体,他们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 包括经济上、精神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第七,空巢化。目前,中国城市空巢老人比例达到 49. 7%, 农 村达到 38.3%。0-30 岁的独生子女人口达到 1.58 亿,占同龄人口的 29.3%。孤独终老成为中国老龄化重要特征,老龄化与少子化、空 巢化、残疾化和无偶化结合在一起,最后导致了一些老年人老无所 依、老难所养,特别是其中孩子夭折、配偶离世的孤寡计划生育老 人,他们是最需要关注关怀关心的弱势群体和奉献群体,可能产生

(32)

22 面积广大的人道主义危机16。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 全国 3.4 亿个家庭中,至少有 2340 多万名 65 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需要社会关爱和照料。2000 年人口普查时,全国 65 岁以上的单身 老人户中 11.5%为空巢老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 11.4%是 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 27%左 右,也就是说,1/4 以上的城市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北京、 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更是分别达到 34%和 36.8%17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从人口学上讲,对一个封闭人口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 的结果,其直接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西方人口 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 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对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阶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 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18。Samuel H. Preston 等 (1989)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条件19,他们也认为,在不考虑 迁移的情况下,决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以及 出生和死亡两个基本的事件。与此同时,西方人口转变理论认为, 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出生率、死亡率从高到 低的转变,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老龄化是社 16 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 页。 17徐静 何静,“我国人口高龄化、空巢化趋向与服务保障供给”,《劳动与保障世界》,2008 年第 11 期。 18 参见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201 19

Samuel H. Preston etc..Demographic Conditions Responsible for Population Ageing, Demography, Vol. 26, No.4 (Nov. 1989), 691-704.

(33)

23 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正是当今世界迎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 济背景,中国也不例外。 (1)直接影响因素: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 第一,生育水平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封闭人 口来说,生育率下降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 1973 年出版的研究综述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化的最大原因, 并且进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 过程。然而,生育率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诺特斯坦 (F.W.Notestein)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 和经济现代化。到 20 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口学家伊斯特林 (R.A.Easterlin)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 考察了生育率的转变,并建立了多因素、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框架。 他强调了影响生育率转变的 5 个基本变量,即公共健康的改进、普 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20 从中国生育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影响中国 人口老龄化进程: 一是生育效用降低与生育成本提高,推动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龄 化进程。在中国现有制度下,养子收益减少、养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 本不断提高,家庭养子资源比例减少,父母养老逐步由社会承担,从 而使得家庭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二是生育政策和社会经的发展,推动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龄化进 20

(34)

24 程。在缺乏严格限制性的生育政策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生育率 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经济上不发达、但推行限制性生育政策的 背景下,生育政策的作用显然更为重要——中国生育水平的快速下降 出现在 1970 年代以后,正是大规模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推行之时21 回顾历史,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大致经过了这么几个时 期:首先是在 1970 年至 1980 年初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形成合情合 理的生育政策。1973 年形成“晚、稀、少”的方针,1978 年中央具 体提出“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以及生育间隔三年 以上”的要求;其后,在人口政策的表述上,科学而全面地概括为 “控制人口的数量, 提高人口的素质”。相应地,计划生育中的 “ 晚、稀、少”发展为“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遗憾的是, 1980 年秋至 1984 年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由“晚稀少”向“一孩紧 缩”,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率尽快控制 住,但人口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生育率的反弹。为此,中 央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4 年中央批示要求“把计划生育政 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提倡 生一个孩子,同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其主要内容 包括: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严禁超计划外二胎和多胎; 严禁生育问题上搞徇私舞弊和不正之风;人口在一千万以下的少数民 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 个别可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22。此后, 中国生育政策进入到稳定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21杨菊华,“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探索与争鸣》。2009 年第 7 期。 22 冯立天、马瀛通、 冷眸,“50 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人口与经济》,1999 年第 2 期。

(35)

25 在生育政策的行政干预下,中国在不足 30 年的时间里,人口生 育率水平就达到了发达国家需要经历一、二百年时间才达到的人口 低生育水平,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如表 1-13、图 1-7、1-8 所示), 大大缩短了生育率转变的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人口 老龄化进程。 表 1-13 1950-2010 年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率的变化(%) 时期 德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新加坡 中国 1950-1955 0.56 1.62 0.23 1.45 4.9 2.17 1955-1960 0.7 1.7 0.45 0.91 4.48 1.50 1960-1965 0.85 1.36 0.74 1.02 2.81 1.84 1965-1970 0.57 0.98 0.48 1.26 1.97 2.73 1970-1975 0.13 0.9 0.2 1.33 1.74 2.18 1975-1980 -0.1 0.92 0.03 0.91 1.3 1.32 1980-1985 -0.16 0.95 0.09 0.69 2.3 1.41 1985-1990 0.45 1.15 0.24 0.37 2.15 1.55 1990-1995 0.54 1.2 0.28 0.36 2.86 1.16 1995-2000 0.11 1.23 0.3 0.2 2.88 0.91 2000-2005 0.08 1.01 0.45 0.12 1.2 0.63 2005-2010 -0.09 0.96 0.54 -0.07 2.51 0.31 资料来源:

1、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的数据来源于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

2、中国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 版社,2010 年。

(36)

26 -1 0 1 2 3 4 5 6 1950-1955 1955-1960 1960-1965 1965-1970 1970-1975 1975-1980 1980-1985 1985-1990 1990-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 德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新加坡 中国 图 1-4 1950-2010 年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率的变化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10年 %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美国 印度 中国 图 1-5 1970-2010 年不同国家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37)

27 表 1-14 1978-2010 年中国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与老龄化趋势比较 年份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总和生育率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978 18.25 12.00 2.73 1980 18.21 11.87 2.26 1981 20.91 14.55 2.65 1982 22.28 15.68 2.86 4.9 1983 20.19 13.29 2.42 1984 19.90 13.08 2.35 1985 21.04 14.26 2.20 1986 22.43 15.57 2.42 1987 23.33 16.61 2.59 5.4 1988 22.37 15.73 2.52 1989 21.58 15.04 2.35 1990 21.06 14.39 2.31 5.6 1991 19.68 12.98 1992 18.24 11.60 1993 18.09 11.45 1994 17.70 11.21 1.56 1995 17.12 10.55 1.43 6.2 1996 16.98 10.42 1.55 6.4 1997 16.57 10.06 1.46 6.5 1998 15.64 9.14 1.46 6.7 1999 14.64 8.18 1.45 6.9 2000 14.03 7.58 1.22 7.0 2001 13.38 6.95 1.39 7.1 2002 12.86 6.45 1.39 7.3 2003 12.41 6.01 1.41 7.5 2004 12.29 5.87 1.45 7.6

(38)

28 2005 12.40 5.89 1.34 7.7 2006 12.09 5.28 1.38 7.9 2007 12.10 5.17 1.45 8.1 2008 12.14 5.08 1.48 8.3 2009 11.95 4.87 1.37 8.5 2010 11.90 4.79 8.9 数据来源: 1、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2、1978-1990 年总和生育率数据来源于尹华等编,《中国分省人口社会经济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 社,1996 年;1994-2009 年总和生育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 计年鉴》(1995-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图1-6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出 生率由1982年的22.28‰下降到2010年的11.90,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相应由 4.9%升高到8.9%。图1-7也显示,从201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的关 联性来看,出生率高的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出生率低的省市,人口老龄 化程度相对较重。 1982 1990 1995 1996 1999 20072008 2009 2010 1987 1997 199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 5 6 7 8 9 10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出生率(‰) 65+人口比例 (%) 图1-6 1982-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的关联图

(39)

29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安徽 河南 湖北 湖南 四川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北京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山东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5 6 7 8 9 10 11 12 图1-7 201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的关联图(单位:%,‰)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第二,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产生分阶段性的不同影响。从人口 转变过程中,死亡对人口老龄化存在两个方向的影响:低年龄组死 亡率的下降,会大大减少以往大量新生人口的夭折,提高了新生人 口的存活率,将使人口年轻化,而高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即人口 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以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降低为主时,若老年人口增 加的规模大于出生队列,将使人口老龄化,形成“顶部老龄化”。。 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总人口的平均年龄时,死亡将使总人口变 得更年轻,反之则更老。Coale 等人认为第二个阶段的起始点大概 是在平均预期寿命为 65 岁时23。而中国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则达到 23

Preston, Heuveline, Guillot, Demography: Measuring and Modeling Population Processe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

65+老年人口比例 2010 年出生率

(40)

30 了 73.0 岁,因此,在中国,死亡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则处于 第二阶段,即以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为主的阶段。 表 1-15 不同时期中国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口老龄化的对比 年份 死亡率(‰)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万人)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 重(%) 平均预期寿命(岁) 1982 6.60 4991 4.9 67.77 1983 6.90 1984 6.82 1985 6.78 1986 6.86 1987 6.72 5968 5.4 1988 6.64 1989 6.54 1990 6.67 6368 5.6 68.55 1991 6.70 1992 6.64 1993 6.64 1994 6.49 1995 6.57 7510 6.2 1996 6.56 7833 6.4 1997 6.51 8085 6.5 1998 6.50 8359 6.7 1999 6.46 8679 6.9 2000 6.45 8821 7 71.4 2001 6.43 9062 7.1 2002 6.41 9377 7.3 2003 6.40 9692 7.5 2004 6.42 9857 7.6 2005 6.51 10055 7.7 2006 6.81 10419 7.9 2007 6.93 10636 8.1 2008 7.06 10956 8.3 2009 7.08 11309 8.5 2010 7.11 11894 8.9 数据来源:《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

(41)

31 表 1-16 不同时期中国各地区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口老龄化的对比 年份 65+人口比例(%) 预期寿命(岁) 1990 2000 2010 1990 2000 北京 6.35 8.42 8.71 72.86 76.1 天津 6.46 8.41 8.52 72.32 74.91 河北 5.81 7.05 8.24 70.35 72.54 辽宁 5.68 7.88 10.31 70.22 73.34 上海 9.38 11.46 10.12 74.9 78.14 江苏 6.79 8.84 10.89 71.37 73.91 浙江 6.83 8.92 9.34 71.78 74.7 福建 5.07 6.69 7.89 68.57 72.55 山东 6.2 8.12 9.84 70.57 73.92 广东 5.93 6.17 6.75 72.72 73.27 海南 5.41 6.74 7.8 70.01 72.92 山西 5.39 6.33 7.58 68.97 71.65 吉林 4.52 6.04 8.38 67.95 73.1 黑龙江 3.78 5.56 8.32 66.97 72.37 安徽 5.41 7.59 10.18 69.48 71.85 江西 5.09 6.27 7.6 66.11 68.95 河南 5.83 7.1 8.36 70.15 71.54 湖北 5.5 6.42 9.09 67.25 71.08 湖南 5.6 7.47 9.78 66.93 70.66 重庆 —— 8.01 11.56 —— 71.73 四川 5.71 7.56 10.95 66.33 71.2 贵州 4.61 5.97 8.75 64.29 65.96 云南 4.9 6.09 7.63 63.49 65.49 西藏 4.63 4.75 5.09 59.64 64.37 陕西 5.15 6.15 8.53 67.4 70.07 甘肃 4.06 5.2 8.23 67.24 67.47 青海 3.07 4.56 6.3 60.57 66.03 宁夏 3.51 4.47 6.41 66.94 70.17 新疆 3.91 4.67 6.19 62.59 67.41 内蒙古 4.01 5.51 7.56 65.68 69.87 广西 5.42 7.3 9.24 68.72 71.29 全国 5.57 7.1 8.87 68.55 71.4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 1-8 可知,1982-201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死亡率存在一个 类似于“V”字型的变动趋势,从 1982 年-2003 年前后,死亡率与

(42)

32 人口老龄化呈现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导致 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所致;从 2004-2010 年前后,死亡率与人口老 龄化呈现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死亡老年人口规模较大,导致 死亡率提升,但死亡老年人口队列却小于新进入老年群体的队列人 口所致。由于死亡率指标没有排除年龄结构的影响,所以运用平均 预期寿命指标,更够看出死亡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图 1-10、1-11 可知,1990 年和 2000 年中国各地区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口 老龄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平均预期寿命越高的省市,人口 老龄化程度越大。 1982 1990 1995 1996 1999 2007 2008 2009 2010 1987 1997 199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 5 6 7 8 9 10 6 6.2 6.4 6.6 6.8 7 7.2 死亡率(‰) 65+人口比例 (%) 图 1-8 1982-201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死亡率的关联图

(43)

33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安徽 河南 湖北 湖南 四川 青海 宁夏 新疆 西藏 北京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内蒙古 广西 山东 0 1 2 3 4 5 6 7 8 5 6 7 8 9 10 11 12 图1-9 201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死亡率的关联图(单位:%,‰)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辽宁 上海 江苏浙江 福建 广东 安徽 河南 湖北 湖南四川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北京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山东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1-10 200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联图(单位:%,岁)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65+老年人口比例 2010 年死亡率 65+老年人口比例 2000 年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率

(44)

34 辽宁 上海 江苏浙江 福建 广东 安徽 河南 湖北湖南 四川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北京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山东 50 55 60 65 70 75 80 3 4 5 6 7 8 9 10 图1-11 199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联图(单位:%,岁)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2)间接影响因素:工业化、城市化、人口惯性等方面的综合 影响 除了生育和死亡这两个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以外,还有 一些因素也会通过作用于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而间接对人口老龄 化产生影响。 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工业化促进人口 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加速工业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 城市化最初始于小城镇化的发展,源于自下而上、以农村非农产业 发展为主的发展动力。在改革开放后的人口城市化初期,农村劳动 力人口的转化、小城镇的发育壮大以及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三者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当初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主旋律。此 外,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管理政策在主观管理理念和客观约束的不断 65+老年人口比例 1990 年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率

(45)

35 变化中逐步完善和推进:过去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被逐 步取消,允许人口流动、加强社会融合的政策正在陆续出台,进一 步推动了中国人口城市化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大步迈进。在这样 的宏观背景之下,工业化、城市化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人口老龄 化进程。 一是由于人口迁移存在较大的年龄选择性,农村年轻人口更倾 向于迁移到城镇,因此,中国人口城镇化及工业化引起的人口流动 改变了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的人口城镇化和 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这种人口流动降低 了城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城乡 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 来,城市的政策要严于农村,生育率下降更为迅速,如果农村向城 镇的人口迁移流动,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农村更严重。但是事实 恰恰相反,在人口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 趋于平缓,而农村老龄化发展形势甚至比没有城市化情况下的城市 更为严峻。 二是人口城镇化通过改变迁移人口的生育行为和死亡水平,进 而影响老龄化程度。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逐渐向城市迁移, 适应和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享受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 及医疗卫生条件。因此,整体而言,这些迁移人口的生育观念和行 为、预期寿命及年龄别死亡率在城镇化前后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通过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数据,我们能够看出两者之间

(46)

36 的正相关关系。图 1-12 显示了 1982-2010 期间,随着中国人口城市 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即人口城市化 由 1982 年的 21.13%上升到 2010 年 49.95%的同时,65 岁及以上人 口的比例也相应地由 4.9%增加到 8.9%。图 1-13 利用 2009 年中国各 地区人口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分析得知,从横截面数据来 看,人口城市化与老龄化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城市化水平高的省 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也相对较高。 表 1-17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动情况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 (万人) 城镇人口数 (万人) 城市化水平 (%)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1949 54167 5765 10.64 1950 55196 6169 11.18 1951 56300 6632 11.78 1955 61465 8285 13.48 1960 66207 13073 19.75 1965 72538 13045 17.98 1970 82992 14424 17.38 1971 85229 14711 17.26 1972 87177 14935 17.13 1973 89211 15345 17.20 1974 90859 15595 17.16 1975 92420 16030 17.34 1976 93717 16341 17.44 1977 94974 16669 17.55 1978 96259 17245 17.92 1979 97542 18495 18.96 1980 98705 19140 19.39 1981 100072 20171 20.16 1982 101654 21480 21.13 4.9 1983 103008 22274 21.62 1984 104357 24017 23.01 1985 105851 25094 23.71 1986 107507 26366 24.52 1987 109300 27674 25.32 5.4

(47)

37 1988 111026 28661 25.81 1989 112704 29540 26.21 1990 114333 30195 26.41 5.6 1991 115823 31203 26.94 1992 117171 32175 27.46 1993 118517 33173 27.99 1994 119850 34169 28.51 1995 121121 35174 29.04 6.2 1996 122389 37304 30.48 6.4 1997 123626 39449 31.91 6.5 1998 124761 41608 33.35 6.7 1999 125786 43748 34.78 6.9 2000 126743 45906 36.22 7 2001 127627 48064 37.66 7.1 2002 128453 50212 39.09 7.3 2003 129227 52376 40.53 7.5 2004 129988 54283 41.76 7.6 2005 130756 56212 42.99 7.7 2006 131448 58288 44.34 7.9 2007 132129 60633 45.89 8.1 2008 132802 62403 46.99 8.3 2009 133450 64512 48.34 8.5 2010 134091 66978 49.95 8.9 数据来源:《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 1982 1990 19951996 1999 20072008 2009 2010 1987 1997 1998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 5 6 7 8 9 10 21 26 31 36 41 46 51 56 城市化率(‰) 65+人口比例 (%) 图 1-12 1982-201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率的关联图 资料来源:《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

(48)

38 表 1-18 2009 年中国各地区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水平(单位:%) 年份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人口城市化率 北京 10.1 85 天津 11.04 78.01 河北 8.86 43 辽宁 11.5 60.35 上海 14.08 88.6 江苏 12.03 55.6 浙江 11.07 57.9 福建 10.03 51.4 山东 9.74 48.32 广东 7.48 63.4 海南 8.77 49.13 山西 8.09 45.99 吉林 8.89 53.32 黑龙江 8.66 55.5 安徽 10.15 42.1 江西 8.08 43.18 河南 8.88 37.7 湖北 10.17 46 湖南 11.18 43.2 重庆 11.58 51.59 四川 12.2 38.7 贵州 8.27 29.89 云南 8.6 34 西藏 7.0 23.8 陕西 9.89 43.5 甘肃 8.34 32.65 青海 6.99 41.9 宁夏 6.8 46.1 新疆 6.66 39.85 内蒙古 8.46 53.4 广西 9.31 39.2 全国 9.72 46.59

(49)

39 辽宁 浙江 广东 安徽 湖北 湖南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广西 北京 天津 河北 福建 海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 河南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山东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5 6 7 8 9 10 11 12 图 1-13 2009 年中国各地区人口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关联图(单位:%) 数据来源:《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其次,人口惯性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变化。人口惯性与人口 老龄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惯性可以被解释为已出生的人口 的老龄化,即便在死亡率不再下降的基础上,老龄化也是人口惯性 的一个必然后果24。从理论上,如果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率之间 存在线性相关,那么人口惯性就会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线性相 关;从经验上看,二者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变换,无论在稳定人口还 是在实际人口中,人口惯性基本等于初始人口和静止人口中 30 岁以 下人口比例的比25。也就是说,在人口转变完成以后,由于人口惯 性的影响,高年龄组的人口将出现较快增长,人口老龄化会继续深 24

Young J. Kim, Robert Schoen.P. Sankara Sarma: Momentum and the Growth-Free Segment of a population, Demography, Vol. 28, No.1 (Feb. 1991), 159-173.

25

Young J. Kim,Robert Schoen.Population Momentum Expresses Population Aging, Demography, Vol.34, No.3 (Aug, 1997), pp. 421-427.

65+老年人口比例 2009 年城市化水平

参照

関連したドキュメント

北区では、外国人人口の増加等を受けて、多文化共生社会の実現に向けた取組 みを体系化した「北区多文化共生指針」

2021 年 7 月 24

大曲 貴夫 国立国際医療研究センター病院 早川 佳代子 国立国際医療研究センター病院 松永 展明 国立国際医療研究センター病院 伊藤 雄介

大分県国東市の1地区の例 /人口 1,024 人、高齢化率 53.1% (2016 年 4

瀬戸内千代:第 章第 節、コラム 、コラム 、第 部編集、第 部編集 海洋ジャーナリスト. 柳谷 牧子:第

【 大学共 同研究 】 【個人特 別研究 】 【受託 研究】 【学 外共同 研究】 【寄 付研究 】.

•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organizations at

○ また、 障害者総合支援法の改正により、 平成 30 年度から、 障害のある人の 重度化・高齢化に対応できる共同生活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