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検索結果がありません。

Test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est-taking strategies: A web-based journalistic Chinese exercise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シェア "Test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est-taking strategies: A web-based journalistic Chinese exercise"

Copied!
10
0
0

読み込み中.... (全文を見る)

全文

(1)

網路報刊閱讀測驗及其課程設計:AP中文的暖身練習之一

Reading Tutorial and Tests on Web-based Journalistic Chinese: A Warm-up Exercise for AP

H. Lin Domizio (林秀惠)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

據報導1

, 第二種美國大學入學前的中文標準化測驗Advanced Placement Exam

(AP中文進階測驗2), 在2007年將正式舉行。該測驗不但要兼顧聽説讀寫,也多少要 參照美國各州教育當局提倡的5C外語課程標準3 , 還要將測驗全盤電腦化。如果一 位高中應屆畢業生的AP中文成績是滿分5分,就有被大學優先錄取的優勢, 入學後也 可以跳級, 直接上大學三年級中文課4。顯然這是華裔學生家長相當關心的事,也是 對外華語教學界在大型標準化測驗史上的一件大事。作者近年來設計的網路新聞閱 讀練習與測驗, 原是針對美國大學的中高級華語/漢語水平學習者編寫, 報刊語體, 正 好可以有效地提供教師發展出有效速讀的教學活動; 幫助AP或 SAT中文應考的考生, 作系統性閲讀練習和應考策略發展, 以取得測驗高分。除了介紹 報刊新聞為導向的 網路中文課程的設計理念以外, 作者應用後設認知原理, 將説明閲讀測驗的應試策略 和可用的教學實例。目的是要讓漢語學習者知道如何培養自己成爲一個具有 “警覺 性的全面閲讀者” (Careful Global Reader) 面臨AP中文標準化測驗的時候就可以從容 應付。

一, 引言

1.1 集中訓練新聞閲讀的緣故

以閲讀理論來檢視, 一個大型標準測驗的範圍必定含有: 不同語體文和不同 語言能力任務的檢測目的(a profile composed of performanc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text and task)。Urquhart (1996) 指出, 學生面對不同語體文時, 常有極爲不同的閲讀表 現。爲什麽利用網路新聞閱讀練習來協助AP考生呢? 理由是網路新聞: 1) 不止是一種報導性語體文。白話和書面語交替出現。 1 有關消息, 見全美中小學教師協會 http://www.classk12.org/Files/Links.htm 參看 AP 中文 College Board 網站説明: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rticle/0,3045,151-165-0-3722,00.html 2 在 2007 年起, College Board 每年兩次的 AP 測驗將在美國國内及國外各個核准到場施測; 2006 年起 將進行課程總綱和師資培訓工作。這將會鼓勵並穩固在美國各高中開設中文課的地位和師資增聘。 3

5C 指 integration of the notions o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Comparison,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to routine curriculum designs and lesson plans。

4

(2)

2) 難易幅度大, 有利於中高級水平能力學習者伸展技能。報刊涉及時事, 文 化, 人際關係, 大衆運輸, 位置方向, 社會現象, 人文活動, 天文地理氣象各 方面的報導。 3) 用的是真實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s), 反映社會真實現象。 4) 雖然臺灣的紙本報刊語言的譴詞用句比大陸的有時稍難, 但網路上的新聞 語言, 其實兩岸及美國的差距較小。針對教學而篩選的網路新聞合宜性, 可用性高。 5) 以課程和教學觀點來檢視, 報刊選材的内容反映美國外語課程總綱5C的 語用原則, 可以相互呼應。如, 通過文章更進一步了解L2 社會情況; 經由 閲讀訓練理解溝通, 串聯, 文化, 對比和社區互動時隱含的語言功能意念。 基於上述, 作者設計出的這個 W_Journalitic Chinese Reading 的網路新聞網站, 為教師與學生提供服務; 也希望透過這個網站練習, 學生也有可能突破語言等級関 卡。比方説, 其難易度正好是美國 “中-高級” 與 “高級” 華語/漢語語言水平的分水 嶺。

1.2 閲讀能力和閲讀表現的異同 (reading ability vs. reading performance)

李揚 (1995) 在<<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等級大綱>> 一書中指出: “語言技能等級 標準” 是指對聽説讀寫譯五項技能掌握程度與時間速度的要求標準。換言之, 高級 水平L2 閲讀者既要理解力強還需要速度快。到底美國大學二年級學期結束時, 學生 的綜合能力到了什麽水平呢? 實務教學經驗智慧當然有助了解5 , 但透過標準化測驗 來鑑定能力還是有必要的。如果按照美國外語課程5C標準方向和外語教師學會 (ACTFL)的一般溝通書寫能力鑑定標準效標來看, 能接著上大學三年級課的漢語/中 文學生應該會看懂什麽樣的語體文呢? 通過AP中文的語言文化測驗的學生, 在AP閲 讀測驗的表現能力和範圍内容是什麽? 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我們可以參考臺灣L2華 語文能力測驗CPT 6 考試指南所指: “能看懂一般性主題, 工作所需文件; 看篇幅較長 的文章時,能由上下文脈絡的連貫性來理解段落及篇章大意; 可以看懂某些當地報 刊文章文字敍述,能掌握文白夾雜,書面語和口語交替的文章; 對工具書的依賴較 低” 。作者認爲上述可參考價值很高。 閲讀理解能力跟一個人對訊息的認知處理(理解和記憶儲存效果)有很大的關 係, 而標準化測驗 (如SAT, AP, HSK, 和臺灣的CPT) 檢測的就是L2學生是否具有高 效閲讀理解能力。測驗表現好的多半來自“平時訓練+ 考試策略” 的運用得宜。針對 準備考試而言, 學生必須準備關鍵步驟有三:

1) 一, 平時需用精讀, 泛讀積累閲讀實力(building up reading competence), 2) 二, 針對性強化學生速讀能力(practice strategies for expeditious reading), 3) 三, 考前速讀熱身練習並記得運用應試策略(test-taking strategies)。 5 作者本人曾在美國大學教授各年級中文共 17 年。 6 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能力測驗 CPT 考試指南(April 2004)。http://cpt.mtc.ntnu.edu.tw/

(3)

假如考生平時要力求打好閲讀基礎和習慣, 可以利用李英哲教授在夏威夷大學教授 的網站7

, 考試前應多練習,應試才能成功地發揮潛在能力。正如藝術家一樣,閲讀者 平時得勤練習基礎功夫, 正式表演時就能傾其所能, 做最優越表現。作者的網路新聞 閱讀練習與測驗 (在此簡稱:W_Journalistic Reading Test) 能提供的服務是第二跟第 三階段, 例如, 考前半年内花個一兩個月時間做作熱身或衝刺練習。目標是訓練學生 從一個認真的區域閲讀者(careful local reader)成爲一個策略取向的,有警覺的全面閲 讀者(careful global reader)。

二, 先培養地方性閲讀實力才能成爲全面閲讀者

(Cultivating a Careful Local Reader before becoming a Careful Global Reader) 2.1 認讀識字到閲讀主題大意 (from Learn to Read to Read to Learn)

美國高中生在申請入大學以前的中文學科綜合能力是SAT-II, 而AP中文算是 學科測驗。兩種標準化測驗都含有閲讀測驗。按照目前美國其它AP其他學科(如 法語和文化;西班牙語言; 西班牙文學, 生命科學,歷史等等)考生在入大學之前 多數上過一年的高中AP課程,目的是在期間做好大學一二年級的中文基礎建構, 以便和大學三年級中文課接軌。學經歷大致有下列的過程: AP課程總綱Æ 教學設 計與師生互動 Æ 教學評量及教師給予形成性反饋 Æ學科成就測驗Î參加全國性 AP考試。那麽,這期間,有許多階段是少不了要進行全面性閲讀能力培養和鍛煉 的。 根據 Mikulecky (1990)的説法, 在學習程序上, 一般閲讀者必先由解碼奠基楚: 認字識字, 掌握短語和短句, 之後讀懂段落篇章的階段。至於,第二語言習得者閲讀 能力儲備程序如何呢?也是,從運用聲符/形符解碼, 到依上下文理解大意中隱含的 文化個性, 語體風格的欣賞能力。第二語言閲讀教材内容也許會不同於第一語言, 但 所需要的閲讀技術能力是可以遷移的。另外, 在相關知識的理解上, 第一語言的能力 和閲讀習慣都有正負遷移的可能性 (Goodman, 1973; Hudson, 1982)。因此, 作者認爲, AP 課程和教學中,教師必須教導應試者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第一語言/母語閲讀時的 閲讀策略, 並且檢閲自己閲讀行爲習慣的優缺點, 針對性地訓練改進, 然後將好的技 巧有意識地運用到第二語言閲讀的情況中。

2.2 從謹慎區域閲讀到警覺全面閲讀者(Careful Local vs. Careful Global Reading)

過去十幾年來,認知心理學者的研究影響到以漢語 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 和教學互動研究。特別是,鑑別能力時,發現了L2 學習者閲讀行爲受到許多文化 差異的影響。因此,在閲讀教學上,學者也提出一些有效的訓練步驟,如, 計劃好 教學策略Æ分析學習者可用的學習策略Æ指出L2學習者應試時該有的表現策略/應 試策略Æ 學習者必須怎麽反復累積經驗智慧然後再出發。下面是已經被認可的閲 讀策略和學理發現。大致能歸納為 “3-4-5 關鍵理論”。 也就是: 7 見李英哲(1997), “自學式華語電腦課程的内容與應用方法” 於<<教學科技與媒體>> 36 期, 頁 20。

(4)

• 三項閲讀時綜合提取知識基模: 主題内容 (content schemata),語言 (language schemata),語篇(textual schemata)

• 四類處理閲讀訊息的動向: 由下而上(bottom-up),由上而下(top-down),上下互動 (interactive), and 交替互補作用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 五種閲讀技巧: 精讀(careful reading),略讀 (skimming),掃瞄性閲讀 (scanning),搜尋性閲讀 (search reading),瀏覽性閲讀 (browsing) 比方説,只作文本精讀,停留在文章所提供的漢字,詞彙,句子結構的理解 是所謂的 “由下而上” 的 “謹慎的區域閲讀者”(careful local reader)8。可是,真正的 閲讀並不只在處理漢字和詞彙階段,而在於如何從篇章上下脈絡中建構和理解文内 和言外之大意。 在大型標準化測驗中有優異閲讀表現,一定要培養下面這個技巧能力:“由 上而下” 導向, 全面性閲讀 (global reading) 的能力。特徵是什麽呢? (1) 能敏捷地處 理篇章語體大意和結構,利用閲讀者先備知識(如,文化常識和與主題相關的話題等 等的知識),也用後設認知/過程反思來檢測閲讀者個人和文本之間,如何在認知理 解上產生 “交替互補作用”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又要 (2) 能按照測驗題 目所提出的挑戰, 作及時性目標關鍵字掃瞄配對的尋找,並技巧地搜尋和議題相關 的訊息。有較佳的閲讀理解表現者, 往往是能把 “謹慎, 警覺” 跟 “區域閲讀” (local reading) 與 “全面閲讀”(global reading) 三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應試者。

至於漢字在閲讀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西方L2 學習者在這方面到底有些什 麽難處? 漢字的形,音,義以及部首部件的認知能力和閲讀能力有何相干?從1995 到最近, Hayes (1988), Kletzien (1991), Ke & Everson, McGinnis, Ke,Everson, Sergent & Everson,Chern (1995),等人, 推出了下面幾個發現:

1) 語言水平較低者往往多作區域性閲讀;水平高者多全面性閲讀。 2) 語言結構能力(字彙,語法結構知識)不足者,也能使用主題相關知識 彌補, 幫助理解 3) 中級者在漢字辨認層次和斷詞上逗留時間長,可能與尚未建立漢字網有 關。 4) 高級水平者往往較有文言文 書面語知識背景,斷詞斷句9能力明顯比中 級強。並且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時懂得以反推來猜測,來協助自己理解。 5) 初級水平者常用聲符來解碼;中級水平者多由聲符解碼轉而採用從形符 上解碼的策略。 6) 初級水平者多靠母語而中級水平者改用字詞聯想方法來解決閲讀上識字 問題。 7) 初,中級水平者在第二語言情況中使用策略的頻率高於第一語言情況。 第二語言水平越高者,在必要時,遷移第一語言策略的機率比較高。 8) 閲讀理解能力較佳者, 使用較多策略;他們同時也比較願意嘗試新策略 去解決問題。 8 請參見本文第三部分更詳盡討論。 9

See Everson & Ke’s (1997) Study on Reading Strategie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CFL Learners,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ol. 32:1, pp. 1-20.

(5)

9) 無論語言水平程度,對於較具”受挫率”的閱讀文章,應試者使用最多 的策略是:詞彙解碼,推論,和回去閲讀先前内容等策略。 10) 第二語言學習者比母語者會在 “視覺因素上” 花比較多的心力; 母語 者比較能擺脫逐字辨識,解碼等策略,而能同時兼顧字形和整體語義的 辨識。 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習者的閲讀水平能力表現,平時教師應該要有針對性地 引導學生練習,清楚學生的語言水平立足點和下一個希望到達的進階語言水平能力 的特徵範圍所在。除了強化各種各樣的閲讀練習以外,教師應適時教導學生和閲讀 相關的策略, 包括漢字辨識的策略,斷句分詞的訓練10 ,善用上下語境猜測建構文本 大意的策略等等,平時閲讀練習應該也作口頭報導和摘要,介紹並擴展字群,構漢 字網及語義網以擴增詞彙量11

三, 網路報刊課程設計: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熟悉考試環境

(Pedagogical Designs for Web-based Journalistic Chinese)

3.1 網路報刊中文的閲讀環境與功能 (the Web-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 Function) 作者的網路新聞閱讀練習與測驗(參見網站W_Journalistic Reading Test)12

的 初始目標是提供一個提供一個閲讀練習和測驗的橋梁。使用的最好時機,是考標準 化測驗之前兩個月左右。教師可以利用網站上的資料為例,訓練學生從一個認真的 區域閲讀者(careful local reader)成爲一個策略取向的,有警覺的全面閲讀者(careful global reader)。

本網路選材來自美國之音(VOA),考量的原因是文章難易介於臺灣和中國大 陸報刊語言之間, 對L2學習者來説,此類語料入手比較容易; 網站設定了簡/繁體字 切換,也方便學習者練習兩種字體閲讀能力。一旦 L2 學習者精熟地作完了 W-Journalistic Reading Test 的練習, 可以進入臺灣或大陸當今各大報刊的網站, 進一步 閲讀困難度更高的真實語料。由於這是針對 “text comprehension” 閲讀教學和閲讀 測驗練習而設計的網站, 網站上只用文本。可能, 這樣的呈現並不能滿足多媒體導 向,或其他閲讀種類需求。有心者可以參考Dorothy Chun (1997)的深入討論, 或者 利用林金賢在師大的網路報刊閲讀教學的平臺,滿足自己對影音視覺效果兼文本閲

讀的教學課程研究和設計之需求。13

下面是作者的W_Journalistic Reading Test 基

本的網路平臺的設計和課程設計與教學重點。14 10 見信世昌 (2000) 斷句分詞的閲讀策略訓練—文句認讀的教程發展與實踐,<<第六屆世界華文教學 研討會>>,第四冊,頁 192-203。 11 見劉頌浩 (1999), “閲讀課上的詞彙訓練” <<世界漢語教學>>, 第四期(總第 50 期)。 12 http://www.brown.edu/Departments/CLS/Chinese/ 13

For “Research on text comprehension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see Dorothy M. Chun & Jan L. Plass (1997) at http://llt.msu.edu/vol1num1/chun_plass/default.html;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is, read 林金賢(2004), “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 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 討” and his website with advanced organizers in verbal form (textual, audio) and visual form (graphic, photographic, or videographic) at NTNU’s 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http://140.122.110.160/news1/

14

See Omaggio’s (2003) “Sample foreign language media evaluation criteria” in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y Heinle & Heinle, Boston, MA.

(6)

網路平臺的設計 閲讀練習(Mixed-level Reading

Tutorials)

• 報刊語言, 標題與廣告, 評論, 國際, 經濟, 天氣, 政治, 文化, 體育

閲讀測驗區(2-level Reading Tests) • 中級閲讀測驗 (Intermediate Readers) • 高級閲讀測驗 (Advanced Readers) 本網站也反映了美國5C課程總綱的理念。體裁涵蓋面多,文白夾雜, 書面 口語兼具,屬於漢語水平考試的中-高級和高級語言水平層級語料。從美國外語教 程的5C標準15來看,網路報刊閲讀能提供中文學習者三個語用溝通(communication) 面向練習: 一, 提取信息, 理解他人表達的意見或情感(interpersonal), 二,闡釋各種 題材書面或口語的論述 (interpretive), 三, 透過測驗,我們檢視L2 學習者的理解能 力表現(presentational)。作者認爲,稍加擴增,此網上報刊中文課程設計的理念更 能成爲”AP 中文語言文化測驗”考前有效暖身練習之一。有志參加美國大學入學 前AP測驗準備者, 能藉此一系列循序漸進, 多種語體, 多樣文化真實内容的閲讀引導, 進而提升全方位的泛讀技能: 比方説有 略讀 (skimming) Æ 掃瞄式閲讀 (scanning) Æ 搜尋速讀 (search reading) 等速讀特殊技巧來提高閲讀理解效率。在美國各大學, 港臺中三地的 “非網路也不含多媒體的報刊閲讀課” 不勝其數。 有什麽訓練方法可行呢?進入此一網站後, 學生很快能從練習中熟悉網路平 臺的閲讀環境。接下來, 老師就可以展開速讀教學, 借此訓練或者提醒學生速讀方 法。在此先區分三種速讀策略的不同: 三種速讀策略的對比16 略讀 (skimming) 搜尋閱讀 (search reading) 掃瞄閱讀 (scanning) 目的 儘快有效地選擇處 理文章總結大意與 篇章議題。建立概 念大要;建立命題 架構(marco-propositional structure) 在主題中尋找所需資 訊,即:按照問題的 針對性找答案。具有 選擇性的, 必要時常包 含精讀。 不看文本原意就快速看 過一篇文章,但針對性 地鎖定目標掃瞄式掠 過,找尋下列: 一個特 定的詞,片語,名字, 特徵或日期。 具體 行動 快速閱讀: 1. 標題與次標題; 2. 摘要; 3. 仔細閱讀開頭與 結尾的段落; 1. 對近語義字詞保持 敏感度; 2. 猶如丟了東西似的 尋找失去的資訊; 3. 使用標題與次標 (配對)尋找: 1. 特定字詞 2. 特徵或百分比 3. 特定事件的日期 4. 索引內的特定項目 15

See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stributed by ACTFL. Sample on Learning Scenario: Newscast (in Michigan, high school students worked in groups to write, produce, and videotape a 15-20 minute Spanish language news including a live, from-the-scene report; weather; sports; and commercials).

16

此表簡化改寫自 “A taxonomy of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for academic purposes” (pp. 301-302, Appendix 1) in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 by Sandy Urquhart & Cyril Weir (1998).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7)

4. 仔細閱讀每段的 第一句及最後一 句; 5. 略過性地閱讀字 詞。 題; 4. 閱讀適宜的摘要; 5. 略過性閱讀字詞。 5. 名稱 重點 全面性與區域性兼 具。 全面性與區域性兼 具。 區域性。 文章 範圍 選擇性閱讀以建立 文本的重要命題。 找與預定的議題相關 的訊息。 忽略文章的大部分。 閱讀 速度 快速而偶有精讀。 搜尋時速讀與精讀並 用。 快速; 偶有精讀。 閱讀 方向 可觀察的順序。 順序並非總是觀察得 到。 順序無法觀察。 潛在 閱讀 關係 兼具由上至下與由 下至上的互動閱讀 過程 (both bottom-up & top-down 遵循直線性與順序:含 一些由上至下的閱讀 過程; 為預定目標搜尋 而讀。 只做表層文章處理;大 多是由下至上閱讀過; 快速檢視;尋找配對; 偶 有由上至下。

3.2 教學方法: 鷹架建構的“做中學”的速讀練習 (Scaffold Instruction While-reading) 本網路閲讀課程設計的目標是:教學生如何運用速讀技巧達到突破性閲讀 效率。利用本網站資源的方法有二:可以由學生自我訓練;但是最高效果則要有教

師針對性地協助學生利用下列的方法17:1) 示範策略 (Modeling Strategy),如,教

師示範自己如何作後設認知性口頭報導(think aloud protocol) 然後由學生跟着作; 2) 直接説明 (Direct Explanation),如,解釋詞義,説明步驟,答疑解困;3)鷹架建構教 學 (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學生練習中提供或調整給予的框架支撐,必要時放 手讓學生獨立掌控;4) 啓發學習動機 (Developing motivation with successful);及 5) 調查探究 (assessing strategies), 如,面談,口頭報導,問卷填寫。

閲讀理論與教學基礎:怎麽教本文所提的閲讀呢? 作者採用教學實證方法檢 視 “内容導向教學策略” (schema-dependent) 及過程導向教學策略(Processes within the Matrix of Reading Types) 研究。發現”先備情況内容導向”教學策略 (Schema-dependent Teaching)的優越性。本文作者曾細密地觀察中文母語者和 L2 中文學習者

作此網站閲讀練習和測驗18,發現閲讀者使用的策略各異;實驗發現 L2 華語學習

者的先備的詞彙和使用的類推策略有了一點點反效果: 認得伏, 瓦,但不知道光伏19

, 和並網的意思。這情形, 正如 Rumelhart (1977; 1980) 等專家所說的,才情況可能造成 他理解文章的障礙 (misunderstanding happens when we have found the wrong schema for a given concept or event)20。另一個實例是, 在做第二個閲讀材料時, 看到了 “東道

17 同時參考閲讀教學的策略 (Jones et al., 1987); Rebecca Oxford’s Strategy Classification System。 18

再次感謝五位閲讀教學課中的學生的熱心參與 “綠色的奧運”等文章的交互性口頭報導工作。

19

閲讀本文請參考http://www.brown.edu/Departments/CLS/Chinese/ 中 “綠色奧運” 一文。

20

“Comprehension is not the matter of simply processing the words of the message, but involves fitting the meaning of the message to the schema that one has in mind.” -- Rumelhart (1997).

(8)

國” L2 學習者說: “--東道-- 這個詞,是我沒見過的,但是我大概了解它的意思, 就 是東方國家吧?不是嗎?但是,他為什麼要寫”道”這個字?” 讀者可以看出,這 個教學實例中處理的跟下列二者有關:閲讀材料的命題内容(proposition & content schemata), 和語言表達(language schemata; words, phrases, sentences)。這説明了,閲 讀者必備的兩項結構能力: 知識内容基模(content schemata), 和 語言表述基模

(language schemata)。至於第三項語篇基模(textual Schemata),由於文章本身只有一 個段落,淺易度夠的關係,因此並沒有語體篇章方面的複雜考驗。唯一值得叮囑的, 應該是語篇連接詞 “屆時”的用法。

教學程序: 因爲是針對即將作的網路閲讀測驗而教,教師可以直接採用 “限 時完成閲讀測驗”的方式,幫助學生做速讀,並參照網路報刊教學的下列四步驟: 1) 熱身活動教學(pre-reading activity): 教師先示範(model strategy)自己閲讀時使用什

麽語言展示自己對閲讀的信息所作的接收,加工 選擇性處理,和關鍵訊息的提取

與記憶。 2) 閲讀中口語展示思路(while-reading think aloud):教師用心聽並記錄

(highlighting, note-taking strategy) 學生口頭報導呈現的思路過程中, 個人閲讀問題或

語言能力不足之處。3) 閲讀後師生交談(post-reading interaction): 閲讀後,讓學生答 題;然後利用此網站快速便捷的測驗分數統計結果揭示功能, 檢討學生在測驗解題和 閲讀理解之間有無差距。針對前一階段記錄的問題, 一一和學生探討(exploring the

known and unknown),利用 Jones et al. (1987) 和 Oxford (1990) 的教學和學習策略,

示範,直接説明,或用鷹架式建構等教學策略引導。4) 歸納及衍生法 (reconstruction & inference)21: 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請學生做口述大意(summarization)的練習, 來確認學 生對文章的理解是否進步了; 再進一步提示關鍵詞, 針對 L2 學習者需要, 教師把較難 的例句, 語法要點, 關聯詞再歸納給學生。比方説, 本文中示範的報刊文章中所呈現的 報刊詞彙用語有: 根據規定; 屆時; 將為…提供…; 將採用…; 供應; 表示; 將建成一座…; 為…提供動力。另外, 教師可按照文本命題, 進一步衍生出能刺激學生推斷能力的問 題, 例如問一些具可能性, 可預測,可推測的議題。 這樣, 學生可以再以想象力營造一 個未知的新情況而靈活運用剛學過的詞語與 剛建構的概念。口述大意的時候, 教師可 以採用概念圖 (concept map, story map, semantic map, networking strategy) 幫助學生回 憶, 提取記憶中的各種語料來完成任務。後者, 也是一種鷹架式建構教學策略引導的 具體實現。

教學實證:作者又進行了過程導向教學策略(Processes within the Matrix of Reading Types)的教學研究。發現除了理解文本内容應該由老師用家教式輔導以 外,下面更值得老師輔導學生: 高效閲讀的速讀時的 1) 眼球移動方向和 2) 搜尋 提取訊息的策略。教師可以利用 Weir (1993)和 Pugh (1978)的閲讀矩陣22 (Matrix of reading types)策略性為學生説明,提示三項速讀方法和全面性,區域性之間的關聯; 也幫助讀者明白閲讀者在時間有限,速度必須很快的壓力下, 完成什麽任務,展現什麽 樣的閲讀技巧。 全面性 (Global;由上而下) 區域性 (Local;由下而上) 速讀 (P) (Expeditious) A. 全面略讀:快速找到文章主 題大意全面搜尋閲讀:按照問 B. 區域掃瞄性速讀:單一的標 的搜尋, 如名字, 日期數字。 21

這一個階段可以在 language schemata, textual schemata 方面的實際需要為學生補強。

22

(9)

-- PA, PB 題大意全面搜尋閲讀:按照問 題搜尋答案。 的搜尋, 如名字, 日期數字。 精讀 (F) (Careful) -- FC, FD C. 全面表層理解:謹慎閲讀去 明白作者文章裏的表層文本大 意。全面底層理解:體會命題 爭論的意涵 D. 區域掃瞄性精讀:明白單句 和字句的意思;了解詞彙語法 的結構連貫性;理解詞彙語義 和構詞組成。 檢討與運用方向:在W_Journalistic Chinese 報刊網站上, 目前的閲讀測驗題型 可能還是以考驗學生區域掃瞄性速讀(PB) 和全面表層理解(FC)居多。其他層次的 閲讀效果,只要有教師配合(如上一節3.21所示範), 學生可以練習的閲讀理解就 可以涵蓋四個區塊 (PA, PB, FC 和FD)。 最後, 教師還可以教的是應試策略。作者參 考Andrew Cohen和Rebecca Oxford的策略歸納融入自我體驗後,認爲有三項是可以 特別教的:認知策略,情意策略, 作答策略。下面針對大型閲讀測驗(選擇題)或考 試之前的技術性心理準備方向而言: 認知方面 情意方面 考試時作答策略 考前: • 練習閲讀各種文章 • 練習歸納法 • 練習分析法 • 練習中英文對比 • 練習用口頭述説自 己決定選擇題的大 體技巧與策略 • 練習回答閲讀測驗 題型並自我分配時 間,自我評量檢驗進 步情況 • 歸納自己的優缺點 所在,針對性做改 進,否則做好截長 補短打算。 應考時: • 保持輕鬆, 放心 • 保持清醒,自然 • 用平常靠的心情去 迎接大考。 • 以平常心參加考 試, 盡力作答, 不要被其他因素影 響心情。 考前: • 課餘多於同儕合作共 同討論交換彼此答題 技巧,練習閲讀測驗; 觀察學習他人有效方 法。彼此鼓勵,提高 積極性。 • 勉勵自己: 正面地激 勵自己, 答應自己考 好了這個測驗就給自 己一個機會去一處旅 行等等。 • 舒緩情緒:“不必緊 張,只要讓平時積累 的實力展現就行了!” • 降低焦慮:平時練習 作深呼吸來幫助集中 注意力。應考時,做 深呼吸至少20分鐘 後, 進入考場。 應考時: • 輕鬆自然地發揮 • 告訴自己:考試只是 評量一人的一個手段, 那結果不必是一己存 活價值的定論。 面對測驗: • 先讀一部分文章(頭尾)就 直接讀問題題幹,再囘文章 找配對的答案(PA)。 • 先快速閲讀,記住談到重要 年,月,日的地方; 檢查題 目題幹是否問及此類資料, 針對那些地方照相関配對的 答案。(PB) • 先讀問題題幹和選項;再回 到本文針對性找答案; 具有 選擇性的, 必要時常包含精 讀。(PA, PB, Search Reading) 決選方法(decision-making): • 利用刪除法:沒有把握,先 把最不可能答案的排除。 • 選擇跟其他選項的内容相異 度比較高的。 • 選擇選項明顯地跟其他選項 的長短相異度高的。 • 選擇包含文中關鍵字的。 • 接近法則猜測:都不知道時 用先備知識猜測。 • 分配答題,注意掌控時間 • 先保留再處理:保留沒有把 握的, 到了最後再作答。

(10)

四,總結 (Conclusion)

本文作者相信標準化測驗的高效閲讀能力是可以培養也可以教的(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instruction)。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模式理 論, 完形心理學的直覺組織理論和“相似” 形態取向推衍, 人們作熱身運動的作用 是:做過考前模擬練習的人,往往能在考試時表現得較好,因爲應考人已經在平常 狀況中優先熟悉了非常狀況了。作者提供網路報刊設計的教學理念和電腦閲讀測試 情況來自這個認知理念的運用。目的是提供有心改進閲讀能力者 (如,美國AP 考試 應試者) 做有效的熱身準備, 訓練一己成爲高效訊息處理閲讀者,亦即考場上有效 的全面性信息解讀人(careful global reader)。利用實際教師和學生的閲讀教學互動片 斷來幫助讀者了解主旨。可嚴格批判的是, 這網站並非為AP 而設計,但是從報刊 的語言文化内容充實性,閲讀理解教學, 應試解題的概念觀, 種種面向來看, 頗有實 用性, 樂於提供L2學習者在AP 考試之前作熱身練習。總之, 除了提供教師和閲讀學 習者在華語網上報刊閲讀中可用的應試策略以外, 華語網上報刊閲讀練習與測驗的 課程設計理念將可以是未來喜好多媒體設計的教師開發的新方向23 參考文獻

Brown, H.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NY: New York

Just, M. J. & P. A. Carpenter (1987).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llyn and Bacon, Inc. MA: Newton.

Oxford, R.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Everson & Ke’s (1997) Study on Reading Strategie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CFL Learners,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ol. 32:1, pp. 1-20. Urguhart, S. & C. Weir (1998). Reading a Second Language: 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 A. Wesley Longman Limited. 葉德明, 陳純音(1996). 外籍學生中文閲讀策略之研究。國科會計劃。

靳洪剛, 許德寳, 白志昂(1997). 中文突破。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李英哲(1997). “自學式華語電腦課程的内容與應用方法” 於<<教學科技與媒體>> 36 期, 頁 20。 劉頌浩 (1999). “閲讀課上的詞彙訓練” <<世界漢語教學>>, 第四期(總第 50 期)。 杜雯華 (2000). 美籍學生中文閲讀過程的策略研究, 師大華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信世昌 (2000). 斷句分詞的閲讀策略訓練—文句認讀的教程發展與實踐,<<第六屆 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 第四冊,頁192-203。 許芳菁 (2003). 華語文報刊閲讀之泛讀輔助教學設計, 師大華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賢 (2004). 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討, MTC。 23 要提高測驗的鑒別度,教師可以在測驗題上注意平均難易題的題數, 制題時候要參考布魯姆的六 大思考層次(Bloom’s Taxonomy of Thinking Skills),注意分配各個類型題的細目檢視。

参照

関連したドキュメント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related to reading: Measurement with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reading span test Mariko Osak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saka University of Foreign

interaction abstract machine token passing on fixed graph. call

The hypothesis of Hawkins & Hattori 2006 does not predict the failure of the successive cyclic wh-movement like 13; the [uFoc*] feature in the left periphery of an embedded

knowledge and production of two types of Japanese VVC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se of syntactic VVCs and lexical VVCs by English, Chinese, and Korean native speakers with

Amount of Remuneration, etc. The Company does not pay to Directors who concurrently serve as Executive Officer the remuneration paid to Directors. Therefore, “Number of Persons”

The first research question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if there were any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deal L2 self, ought-to L2 self,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